摘要:我国退耕还林(草)工程实施20多年来取得显著成效,为评估退耕还林(草)对土壤性质和入渗性能的改善效果及其内在机理,取黄土丘陵沟壑区农地和退耕年限为5年(C5 a)、15年(C15 a)和25年(C25 a)撂荒草地的0-30 cm土壤测定其水稳性团聚体特征、根系特征和入渗速率等性质,并分析了影响不同撂荒年限草地土壤的入渗性能的因素。结果表明,不同撂荒年限草地有机质含量(SOM)、全氮含量、根系性状均表现为C25 a>C15 a>农地≈C5 a;农地0-30 cm土壤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(MWD)为0.78 mm,几何平均直径(GMD)为0.20 mm,分形维数(D)为2.89,土壤初始入渗率(IIR)和稳定入渗率(SIR)测定结果分别为7.80,2.58 mm/min;5年草地0-30 cm土壤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(MWD)为2.03 mm,几何平均直径(GMD)为0.62 mm,分形维数(D)为2.73,土壤初始入渗率(IIR)和稳定入渗率(SIR)测定结果分别为6.36,3.21 mm/min;15年草地0-30 cm土壤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(MWD)为2.25 mm,几何平均直径(GMD)为0.77 mm,分形维数(D)为2.69,土壤初始入渗率(IIR)和稳定入渗率(SIR)测定结果分别为11.12,4.33 mm/min;25年草地0-30 cm土壤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(MWD)为2.44 mm,几何平均直径 (GMD)为0.93 mm,分形维数(D)为2.64,土壤初始入渗率(IIR) 和稳定入渗率(SIR)测定结果分别为13.67,5.93 mm/min;土壤SIR与SOM、容重、>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(P<0.01)。退耕还草对土壤的改善作用随着退耕年限延长而不断增强,因此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应加以维护退耕还草的现有成果,并加强对退耕还草初期(5 a)草地的人工干预和管理以兑现其后期潜在的生态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