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益研究
DOI:
CSTR:
作者:
作者单位:

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,西安,710062

作者简介:

通讯作者:

中图分类号:

F301.24 X131.1

基金项目:

国家自然科学基金,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,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


Study on Effects of Carbon Emission by Land Use Patterns of Shaanxi Province
Author:
Affiliation:

Fund Project:

  • 摘要
  • |
  • 图/表
  • |
  • 访问统计
  • |
  • 参考文献
  • |
  • 相似文献
  • |
  • 引证文献
  • |
  • 资源附件
  • |
  • 文章评论
    摘要:

    以陕西省为例,运用1989-2008年全省耕地、林地、草地、建设用地的面积数据和全省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气消耗数据以及2006年11个地级市耕地、林地、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数据,采用回归分析、IDW插值和Hopfield神经网络对其进行模拟,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益,得出以下主要结论:(1)1989-2008年,全省的碳排放总量大体呈增加的趋势,年均增加178.869万t.(2)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主要碳源,林地和草地是主要碳汇.(3)2006年的断面数据表明,陕西省碳排放总量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.在3大区域中,关中地区碳排放最大,陕北地区次之,陕南地区最小;在地级市中,渭南市的碳排放量最高,杨陵区的碳排放量最低.(4)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量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.在林地比例不变的情况下,土地利用结构中建设用地和耕地的比例越大,则碳排放量越大.在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,提出土地利用变化中低碳减排的相关建议.

    Abstract:

    参考文献
    相似文献
    引证文献
引用本文

苏雅丽,张艳芳.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益研究[J].水土保持学报,2011,(1):

复制
分享
文章指标
  • 点击次数:
  • 下载次数:
  • HTML阅读次数:
  • 引用次数:
历史
  • 收稿日期:
  • 最后修改日期:
  • 录用日期:
  • 在线发布日期: 2012-10-25
  • 出版日期:
文章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