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山区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与种群分布格局研究——以雾灵山自然保护区为例
DOI:
CSTR:
作者:
作者单位:

作者简介:

通讯作者:

中图分类号:

S718.5

基金项目:

国家科技支撑计划;北京市科委科研项目


Research on Structure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Communities of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in Mountainous Area of Beijing——A case study of Wuling mountain nature reserve
Author:
Affiliation:

Fund Project:

  • 摘要
  • |
  • 图/表
  • |
  • 访问统计
  • |
  • 参考文献
  • |
  • 相似文献
  • |
  • 引证文献
  • |
  • 资源附件
  • |
  • 文章评论
    摘要:

    在北京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林内,设置了2个有代表性的固定标准地,应用相邻格子法获得野外调查资料,进行优势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。结果表明:(1)以山杨为优势种群的群落I和以蒙椴为优势种群的群落II年龄结构呈塔型,群落高度结构呈"L"型,幼苗相当丰富,天然更新能力强。(2)山杨种群、白桦种群、黑桦种群均为衰退种群,蒙椴种群表现为增长型种群。(3)在分布格局上,不同群落优势种群均呈集群分布,白桦伴生种群呈随机分布,黑桦种群在不同群落中分布格局差异较大。不同群落在整体上呈集群分布,但不同发育阶段,分布格局有所差异,幼树和中树阶段为集群分布,中树阶段显示出扩散的趋势,大树阶段为随机分布,这种差异与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物种的竞争有密切联系。

    Abstract:

    参考文献
    相似文献
    引证文献
引用本文

岳永杰,余新晓,张振明,胡淑萍,朱建刚.北京山区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与种群分布格局研究——以雾灵山自然保护区为例[J].水土保持学报,2007,(6):192~196

复制
分享
文章指标
  • 点击次数:
  • 下载次数:
  • HTML阅读次数:
  • 引用次数:
历史
  • 收稿日期:
  • 最后修改日期:2007-08-23
  • 录用日期:
  • 在线发布日期:
  • 出版日期:
文章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