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类型豆科植物对黄土母质生土的改土效果
DOI:
CSTR:
作者:
作者单位:

山西农业大学;青岛农业大学;

作者简介:

通讯作者:

中图分类号:

基金项目:

国家青年科学基金(31101113); 山西省自然基金(991102); 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(20100311002-9); 山西农大博士启动基金


Soil Improvement Effect by Planting Different Types of Legume Plants in Immature Loess Subsoil
Author:
Affiliation:

DU Tian-qing1,MIAO Guo-yuan1,HAO Jian-ping1,YANG Jin-zhong2,CUI Fu-zhu1,XUE Jian-fu1(1.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,Taigu,Shanxi 030801,2.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,Qingdao,Shandong 266109)

Fund Project:

  • 摘要
  • |
  • 图/表
  • |
  • 访问统计
  • |
  • 参考文献
  • |
  • 相似文献
  • |
  • 引证文献
  • |
  • 资源附件
  • |
  • 文章评论
    摘要:

    以黄土母质生土为供试土壤,以不同类型豆科植物为生物材料,对生物改土效应进行研究。结果表明:①草木樨、苜蓿根际土壤容重在1.00~1.35g/cm3之间,是最适宜的土壤容重范围;黑豆、大豆对0.25~3mm之间团粒具有较强的作用;种植草木樨、苜蓿、黑豆、大豆后,土壤>0.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均在90%以上。草木樨、苜蓿、黑豆和大豆对土壤物理性质具有良好的改良作用。②草木樨、苜蓿、小冠花在短时期内对土壤氮素具有较强的补给作用;豆科牧草在生土地上生长两季后,对土壤0-60cm土层氮素具有明显的表聚效应;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以小冠花最高;0-20cm土壤表层速效P的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层次的;红三叶和小冠花土壤速效K含量高于草木樨和苜蓿的。种植红三叶和小冠花对土壤表层肥田效果比草木樨和苜蓿占优势。③一年生高产植物大豆随生长进程的前、中、后期土壤N素表现了高-低-高的积累-消耗-再积累的过程,土壤N素循环较大。研究为生物改土、有机沃土提供了理论参考。

    Abstract:

    参考文献
    相似文献
    引证文献
引用本文

杜天庆,苗果园,郝建平,杨锦忠,崔福柱,薛建福.不同类型豆科植物对黄土母质生土的改土效果[J].水土保持学报,2011,(6):

复制
分享
文章指标
  • 点击次数:
  • 下载次数:
  • HTML阅读次数:
  • 引用次数:
历史
  • 收稿日期:
  • 最后修改日期:
  • 录用日期:
  • 在线发布日期: 2012-10-25
  • 出版日期:
文章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