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土高原沟壑区利用苜蓿复耕对土壤腐殖质特性的影响
DOI:
CSTR:
作者:
作者单位:

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,甘肃,庆阳,745000

作者简介:

通讯作者:

中图分类号:

S153.622

基金项目:

甘肃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


Study on the Utilization Methods of the Complex Cultivated Land Alfalfa in Gully Region of the Loess Plateau
Author:
Affiliation:

Fund Project:

  • 摘要
  • |
  • 图/表
  • |
  • 访问统计
  • |
  • 参考文献
  • |
  • 相似文献
  • |
  • 引证文献
  • |
  • 资源附件
  • |
  • 文章评论
    摘要:

    对于工业废弃地采用苜蓿进行复耕,测定不同种植方式的有机质含量、腐殖质组成形态及胡敏酸的光学特性,比较分析认为:复耕利用苜蓿是恢复地力的有效途径,但苜蓿种植年限以10~15年内改种大田作物较佳.试验研究表明:随苜蓿种植年限延长黄绵土的有机质含量逐步提高,并促进了土壤的熟化;苜蓿地的腐殖质结合形态均为松结态>稳结态;苜蓿种植5~15年的3个阶段有机碳、腐殖质总量及各组分含量逐渐呈递增趋势,种植苜蓿的土壤HA/FA比值大于1;苜蓿种植年限在5~15年间,土壤胡敏酸向着分子量增大、芳化度提高、结构复杂的方向演化,而种植20年后,胡敏酸品质则向相反方向演化,并与撂荒地相似.

    Abstract:

    参考文献
    相似文献
    引证文献
引用本文

马生发,陈红,曹宏.黄土高原沟壑区利用苜蓿复耕对土壤腐殖质特性的影响[J].水土保持学报,2011,(1):

复制
分享
文章指标
  • 点击次数:
  • 下载次数:
  • HTML阅读次数:
  • 引用次数:
历史
  • 收稿日期:
  • 最后修改日期:
  • 录用日期:
  • 在线发布日期: 2012-10-25
  • 出版日期:
文章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