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质的影响
DOI:
CSTR:
作者:
作者单位:

1. 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,太原,山西,030006;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,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,北京,100085
2. 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,太原,山西,030006

作者简介:

通讯作者:

中图分类号:

S153.621

基金项目:

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,山西省农业攻关资助项目


Effects of Different Land-use Types on Soil Labile Organic Matter
Author:
Affiliation:

Fund Project:

  • 摘要
  • |
  • 图/表
  • |
  • 访问统计
  • |
  • 参考文献
  • |
  • 相似文献
  • |
  • 引证文献
  • |
  • 资源附件
  • |
  • 文章评论
    摘要:

  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会影响土壤碳氮通量的活性有机质储量,以撂荒地、沙棘灌木林、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华北落叶松-白桦-山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,测定土壤容重、持水量、粒径组成、分型维数和pH值,并应用H2SO4两步酸水解法测定了土壤活性和顽固性碳氮的季节变化.结果表明:5年弃耕撂荒地土壤理化特征及不同活性有机质含量最差,而沙棘灌木林和乔木林在土壤物理、化学特征和有机质含量方面均有所提高,尤以混交林土壤质量最佳.有机碳和不同活性碳是撂荒地的2~3倍左右,总氮及不同活性氮提高幅度较小,在1.1~1.5之间.土壤活性碳氮受季节变化较大,其中活性碳季节变化幅度更为显著,同时季节效应因土地利用方式而异.土壤持水量、粘粒和分型维数与顽固性有机质含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,活性碳氮分别与有机碳和总氮显著相关.各监测指标显示在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,自然次生混交林是最佳土地利用方式.

    Abstract:

    参考文献
    相似文献
    引证文献
引用本文

李君剑,赵溪,潘恬豪,严俊霞,李洪建.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质的影响[J].水土保持学报,2011,(1):

复制
分享
文章指标
  • 点击次数:
  • 下载次数:
  • HTML阅读次数:
  • 引用次数:
历史
  • 收稿日期:
  • 最后修改日期:
  • 录用日期:
  • 在线发布日期: 2012-10-25
  • 出版日期:
文章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