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峡地区土地利用/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
DOI:
CSTR:
作者:
作者单位:

作者简介:

通讯作者:

中图分类号:

F321.1

基金项目:

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项目(200304)部分成果,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专项INF105-SDB-1-27部分成果,KZCX2-310部分成果,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KZCX2-SW-319部分成果


Land-Use/Cover Change Process and Driving Force Analysis in Three Gorges Area
Author:
Affiliation:

Fund Project:

  • 摘要
  • |
  • 图/表
  • |
  • 访问统计
  • |
  • 参考文献
  • |
  • 相似文献
  • |
  • 引证文献
  • |
  • 资源附件
  • |
  • 文章评论
    摘要:

    三峡地区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地区,这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。从土地利用/土地覆被的角度出发,利用RS和GIS技术,阐明了20世纪最后10年库区土地利用/土地覆被变化在数量、结构、类型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,并进一步分析了库区土地利用/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,得出以下结论:(1)10年间除建设用地和草地面积增加外,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都呈现出不同程度衰减;(2)建设用地以高速增长,增幅达21528.09hm^2;(3)耕地减少的幅度较大,达18399.29hm^2,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;且减少的耕地多为位置相对优越,产量较高的优质良田;(4)林地面积总趋势是减少,主要转变为草地、旱地和建设用地,其中有林地减少的幅度较大,达7411.93hm^2;(5)草地的面积总体增加,主要源自于林地和旱地的变化;(6)库区土地利用/土地覆被的空间格局分为3个主导因子变化区域:耕地-城镇型、林灌-耕地型和复合型;(7)库区土地利用/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主要为:经济因素、人口压力、宏观政策及三峡工程4个方面,这4个方面不是孤立的,而是互相影响、互相制约的,共同影响库区的土地利用/土地覆被类型。

    Abstract:

    参考文献
    相似文献
    引证文献
引用本文

江晓波 马泽忠 曾文蓉 周万村 周爱霞 李爱农 孙育秋.三峡地区土地利用/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[J].水土保持学报,2004,(4):108~112

复制
分享
文章指标
  • 点击次数:
  • 下载次数:
  • HTML阅读次数:
  • 引用次数:
历史
  • 收稿日期:
  • 最后修改日期:
  • 录用日期:
  • 在线发布日期:
  • 出版日期:
文章二维码